隨著“綠色生態”觀念日益深入人心,各行各業都開始著手探索一種新的發展模式來適應新的社會環境。自1801年集裝箱的設想被提出,到1956年海上集裝箱運輸開始,其后的時間里集裝箱運輸展現了極大的優勢。集裝箱的標準化為集裝箱建筑奠定了基礎,集裝箱與建筑學的結合便有了“集裝箱建筑”。
集裝箱用于建筑設計的模塊化工具,本身具有低碳、低成本、建造時間短、可拆裝運輸等特性,同時又受到空間、材料等客觀條件的限制,在進行集裝箱建筑設計時應充分考慮集裝箱模塊工具的優勢和不足,最 大限度的發揮其結構優勢。
集裝箱建筑一般可以分為三種形態:集裝箱箱體改造的建筑;集裝箱箱體組合的建筑;集裝箱箱體(及其構件)與其它結構共同起結構作用的建筑。
首先,集裝箱建筑單元運輸方便可整體遷移,集裝箱組合建筑組裝拆卸方便,尤其適合使用期限有限需要更換地點的建筑類型;
其次,此類建筑堅固耐用,主要結構單元由高強度鋼組成,堅固耐用具有很強的抗震、抗壓、抗變形能力;
第三、密封性能好,嚴格的制造工藝使這種可移動式建筑具有良好的水密性。